急诊科是医院急症救治的首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人民医院1986年正式成立急诊科,为贵州省第一家。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严格根据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诊ICU为主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不断增长的院级重点学科。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1、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专业设置合理:
本学科构建了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诊ICU为主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并且设立了急诊留观、急诊住院、急诊输液室多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不同病员的需要。年急诊量达9~10万余人次。
①院前急救:急诊科拥有六辆多功能救护车,我科充分利用EMSS的优势平台,与120、96999及地方急救中心密切联系,形成急救网络,将急救延伸到院外,使急危重症迅速得到第一时间有效的救治。最远出诊病人到陕西、广东和福建,每年出诊近3500~5000人次。
②院内急诊、急诊ICU和输液中心:拥有开放床位46张,EICU8张,多功能输液椅47张;常规加床6张。我们注意普通急诊病人的诊治,同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时重点发挥我院三级甲等医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将急诊预检、收费、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药房一体化,并和院手术室、血库、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密切协作,形成一个快速、功能有效的反应体系,搭建了真正意义的生命“绿色通道”,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及时投入抢救,做到“急而有序,忙而不乱”,克服了涉及科室多、收费难等问题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困难。年抢救危重病人5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95%以上。
③做好“调节器”:急诊病人复杂多样,涉及各个专业学科,目前住院床位供需十分紧张。为使重危病人及时得到专科救治,我们对各种病人进行有效评估,尽早对可能受损和已受损器官进行保护干预为原则,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及时与相关专业联系,进行转科治疗,大大缓解了住院紧张的矛盾。
2、人才梯队较为合理
人员基本固定,梯队合理。拥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硕士7人、在读博士1人。护士总共5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12人,护士36人,学历结构:本科25人、大专18人、中专15人、在读硕士2人。每月轮转医生:8人,驾驶员工人:8人,工人:8人。学科带头人张谦教授为贵阳医学院和遵义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担任贵州省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贵州省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会常委委员;《贵州医药》特约审稿专家;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两名,现在读四名。先后在《中国急救医药》《中国药业》等杂志发表论文48篇,以第一作者发表21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目前主持厅级课题两项、市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指导省级课题两项,科研基金25余万元人民币。获院级成果奖3项,院级新技术奖9项。刘伯仁教授担任中国心电学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急诊医学分会和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另外有6人在全省医学会担任常委。并有15人派出到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国内一流的医院进修学习;三人被评为为省医青年技术能手;五人被评为省医“十佳职工”。
3、先进急救设备
除外多功能救护车外,配有Servo-i、Servo-s、Drager等先进有创呼吸机8台,BiPAP-vision无创呼吸机3台,中央监护系统1套,中央给氧系统1套,以及无影灯、i-STAT血气分析仪,全自动洗胃机,床旁X-光机,除颤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血液灌流、胰岛素泵、输液泵、静推泵、困难喉镜、便携式呼吸机等先进设备100余台。
另外院内能在内30分钟内提供B型超生波仪,床边X光机服务。常规备有清创包、产包、开胸包、气切包、静脉切开包、各种穿刺包、引流装置、导尿包等。以上装置和设备,使用熟练准确。
4、管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
急诊科病人以急、危、重为特点,设置有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急诊住院和急诊留观,结构复杂。为搞好科室管理,我们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科副主任、支部书记、护士长和职工代表为成员的管理小组,严格执行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14项核心制度。分级建立进行医生二值班负责制,护士建立班组长负责制,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科室二级管理,班组长三级管理制。并结合我科情况创新性建立了院前急救管理细则、院内急诊管理制、急诊ICU管理制;急诊留观、住院制度、EICU准入制、呼吸机系统管理细则、急诊科人员考核评价细则等二十余项管理制度;并由急诊工会开展了“每月一星”的活动,极大提高了医务人员主人翁的精神,使我科多次获得医院医疗质量流动红旗,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被省医授予2005—2007年度“医院管理年先进集体”。
5、技术水平优势
①人工气道的快速建立;②各种深静脉和动脉穿刺技术;能进行有创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安置临时起搏器。③有创、无创机械通气;能进行呼吸动力学监测。④心肺脑复苏及复苏后在灌注损伤的保护;⑤心肌梗塞和脑栓塞的早期溶栓;⑥急性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⑦重症哮喘的早期干预;⑧脓毒症、休克、MODS/MOF;能进行血液灌流及CRRT治疗;⑧高血压危象/甲状腺危象/肌无力危象的干预等;⑨各种疑难中毒的抢救;⑩建立有多功能的抢救室,能进行创伤早期复苏和部分多发伤手术等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6、医教研的业绩:
以临床为根本,全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我们把急性中毒、心肺复苏、休克/脓毒症、急性栓塞性疾病、MOF/MODS等的救治以及机械通气和监护技术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此,我们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许多项目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获省级以上支助课题4项,厅级课题8项,院级课题7项;发表论文80篇,其中核心期刊28篇,获院级成果7项,院级新技术18项,有4人4次在院级和全省操作比赛中获一等奖。先后承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三次。是贵医、遵医和贵阳中医学院临床教学点,已经培养硕士2名,现在读硕士5名。获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2008年被省医授予“重点科室”。2009年年急诊量近10万人次,未发生一次医疗事故。
7、发展与规划
①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EICU平台,许多新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要不断拓展新业务,如微创治疗技术。
②积极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运行好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以及其他信息化建设。
③建立好急救医学网站,提供更完善的医疗救治平台,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方便老百姓就医、增加医院知名度。
④三年内门急诊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后,我科将成为形成集临床、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急诊(急救)医疗体系,技术力量雄厚、抢救设备先进的大型综合性科室。设有院前急救医疗部、院内急诊部、输液中心、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创伤病房、EICU六部分组成。
⑤急救中心每位医生均有相当的临床工作经验,为通晓急诊急救的全科医生,且在急诊专业基础上又专攻心血管、呼吸、中毒、复苏、创伤等亚专业,各有专长,为病人提供全面及时的诊治抢救。
⑥院前急救部将计划拥有救护车10辆,和快速通信指挥平台;EICU床位20张,急诊内科病房100-150张,创伤外科病房50张,留观输液病床100张,5年后将达到年收入8千万元至一亿元人民币左右。
⑦每年至少有一项厅级以上课题立项,每3年获厅级以上成果奖1~2项,每年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4篇,3年内力争获国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每年培养研究生2~4名,进修生10名。每年主办一次省级以上继续再教育项目。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8月26日
星期二
8月27日
星期三
8月28日
星期四
8月29日
星期五
8月30日
星期六
8月31日
星期日
9月1日
星期一
8月26日
星期二
8月27日
星期三
8月28日
星期四
8月29日
星期五
8月30日
星期六
8月31日
星期日
9月1日
星期一
8月28日
星期四
8月29日
星期五
8月30日
星期六
8月31日
星期日
9月1日
星期一